大同人才网新闻,大同人才网资讯

您当前的位置:大同人才网 >> 大同人才网资讯 >> 大同新闻 >> 国考报名结束 人数超百万
国考报名结束 人数超百万
2016-10-25|资讯来源: 大同人才网|查看: 1606

  24日18时,2017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截止,截至23日的数据显示,报名过审人数已超百万大关。本次国考报名的“最热岗位”已基本锁定为民盟中央的一个职位,竞争比近“八千选一”。

 

  报名总数超百万
  
  根据招考公告,本次国考报名从本月15日8时开始到24日18时结束。根据2017年国考的招考计划,本次国考共有120多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加,计划招录2.7万余人,招录规模与去年相比基本持平。
  
  今年的报名总数能否超过去年,甚至刷新历史,这是外界聚焦的问题之一。根据华图教育的统计,截至23日16时30分,累计报名人数已经达到1039520人,超过去年同期。
  
  从各系统的报名情况来看,较为抢手的“中央党群机关”,其平均竞争比已经高达112∶1,平均竞争比较低的是“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”,竞争比约为36∶1。
  
  因国考网上报名之后,需要最长达48小时的资格审核过程,因此,24日18时国考报名截止之时,本次报名最终的报名过审人数还无法出炉。近两年的国考报名人数稳定在140万左右,不过,有专家分析,本次国考报名总数或超过这一数字。
  
  近八千人竞争民盟中央一职
  
  从单个职位的报名情况来看,本次国考报名竞争最激烈的职位基本可以锁定为民盟中央办公厅的“接待处主任科员及以下”职位,该职位的介绍为“从事机关公务接待的服务工作,机关会议和活动的筹备工作”。
  
  截至23日16时30分,这一仅计划招录1人的职位,报名过审人数已有7727人,竞争程度即将达到“八千选一”,遥遥领先于“最热榜”排名第二的岗位(1261∶1)。
  
  专家分析,每年国考报名中,最热岗位都是在报名中随机出现,具有偶然性。但是,国考所谓的最热岗位也有其必然性。民盟中央的这个岗位,没有专业和政治面貌等限制,要求相对宽松,这些也是导致这个岗位吸引考生报考的必然因素。
  
  值得一提的是,本次国考,民盟中央共有6个职位参与招录,分别来自办公厅、组织部、参政议政部、宣传部和人事部,每个职位仅招录1人。
  
  除了最热的办公厅“接待处主任科员及以下”职位,来自民盟中央参政议政部和组织部的两个职位,竞争比已分别达到716:1和457:1,亦远超过“中央党群机关”的平均竞争比。
  
  最热岗竞争比创四年最高
  
  如上文所述,国考报名中热门岗位之所以“热”,多是由于报考门槛低。日前,国家公务员局考录司副司长彭忠宝就解释称,往年出现报名人数较多的职位,比如一个职位一千人,甚至几千人报名的,往往都是因为相关条件设置比较宽泛,比如学历只限本科及以上,专业和工作经历等没有要求的职位。
  
  从历史数据观察,国考报名中的“最热岗位”多是随机出现。2013年国考报名的最热职位接近“万里挑一”,这一职位为“国家统计局重庆合川调查队业务科室科员”。
  
  此后几年,国考最热职位的竞争程度不断降温。2014年国考报名最热岗位的竞争比接近“七千选一”,来自国家民委。2015年国考,报名最热职位的竞争比为2625:1,来自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。
  
  2016年国考,最热职位是人社部下属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的“技能竞赛处(全国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办公室)”,达到2847∶1。显然本次报名中的最热岗位的竞争比已经创下了近四年来的最高。
  
  300余职位无人报名
  
  目前,国考报名中,有些职位已是千人一岗,甚至“八千选一”,也有些职位门庭冷落,甚至无人问津,国考“冰火两重天”现象今年再现。
  
  根据统计,截至23日,本次国考招录中,已有15221个职位有考生通过了审核,占总职位数的98%,但仍有368个职位的报名未破零。
  
  总体上看,这些“零报名”的职位多分布在偏远地区的基层岗位,不过,在竞争激烈的中央层级职位中,也有个别职位至今还没人报名。
  
  例如,据中公教育的统计,截至23日,中央党群机关以及中央国家行政机关(本级)这两个系统都有1个职位无人报考,分别为国家外国专家局经济技术专家司“项目处主任科员及以下”职位,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二局“蒙古语翻译”职位。

  • 温馨提示:以上国考报名结束 人数超百万的资讯来自大同人才网(大同人才网地区找工作,发布招聘信息的大同招聘网招聘网站),每天更新大同人才网最新招聘信息。本内容地址:http://www.dtrcw.net/news/newsdetail-9079.html转载请注明
最新资讯
微信分享
大同人才网保安招聘大同人才网司机招聘大同人才网会计招聘
大同云冈区大同开发区大同招聘网山西博才网

关注微信公众号

访问手机版本